栏目信息
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学科是我国建立最早、且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油气储运学科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学科评估全国排名第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一流”专业、教育部重点学科,储运技术实验室是国家“211工程”“985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之一近50年来,本实验室在油气储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起到了人才摇篮、技术后盾和创新基地的作用,为我国油气储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油气储运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依托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级油气储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油气储运虚拟仿真实验室、山东省油气储运安全重点实验室,中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重气输送与液化天然气技术研究室和高效分离技术研究室、青岛市环海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油气储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上位于全国前列。主要研究成员由油气储运工程系教师构成,主要以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多相流及油气田集输技术、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技术、天然气储存与利用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储运技术实验室现有2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3台套,建有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多相流试验环道、原油长时间循环降温剪切的管流试验装置、液液旋流试验装置、恒应力流变仪、激光粒度仪、低温实验室、气象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实验室固定资产1114余万元,实验用房面积约3015m2

中国石油大学储运学科在油气田地面处理、集输和输送方面居于国内研究的前列,作为石油行业的一流院校在油气田地面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油气水多相混输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油气集输与矿场加工》由该校油气储运专业博导冯叔初教授和李玉星教授主编完成;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有了显著增强。每年招收博士招生8名,硕士招生25名。目前,在校本科生达到800人,研究生超过80人。

气体储运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在气体管道及储运设施的安全状态监测等领域方面开展了二十余年的研究,围绕油气储运过程中流动安全保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天然气储运灾害分析及安全控制技术、液化天然气储运及FLNG技术、二氧化碳输送及地面集输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流动安全技术、天然气管道输送及泄漏监测技术、油气田地面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技术、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天然气定量风险评价分析、氢能储运技术

image.png

   目前中心课题组成员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后3名,在读博士生12人,在读硕士生在读40人,研究团队梯队结构合理,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成员如下:


职务

姓名

职称

毕业院校

专业特长

从业时间

负责人

李玉星

  教授
  博导

石油大学(北京)

油田地面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技术;油气水混输工艺技术;CO2管道输送技术,天然气储运安全技术,氢能储运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技术

1997年6月

主要成员

王武昌

  教授
  博导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

油田地面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技术;管道输送安全保障技术;水合物技术

14年

主要成员

胡其会

  副教授
  硕导

西安交通大学

油气水多相管输技术;CO2管道输送技术

10年

主要成员

韩辉

副教授
   博导

西安交通大学

换热器传热传质数值模拟

8年

主要成员

朱建鲁

副教授
   博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LNG储运工艺及安全  氢能储运技术

9年

主要成员

刘翠伟

副教授
   博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 天然气储运安全技术,氢能储运技术

6年

主要成员

宋光春

  副教授 硕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水合物  CO2管道输送技术


主要成员俞欣然  副教授 硕导卡尔加里大学CO2管道输送技术  储气库

主要成员

王财林

  师资博士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氢能储运技术 CO2管道输送技术


科研秘书

邢莉

  会计




科研秘书边光慧实验室管理


微信图片_20230320102023.jpg